“帝则?”萧琰抬了下眼。

但凡世家,都有一套家主规程,该做什么,不该做什么,怎么选择继承人,怎么培养继承人,都有先人立下的规则、流程,以及总结的经验。越是传承久远的大世家,就越重视这样的规程。既然世家都有家主规程,更遑论本身就是从世家而来的李唐皇室了,有“帝则”之类的“帝皇规程”一点都不奇怪——没有才令人奇怪。

但如何挑选继承人,世家和皇家还是大有不同的:世家更尊重“有嫡立嫡,无嫡立长”的古制,而皇室在这上面是有变通的,否则也就没有储位之争了。

包括兰陵萧氏也是如此,建立大梁朝成为皇室后,八位皇帝中就有三位不是嫡长。而这三位嫡长皇子:一位死于废储,一位死于夺嫡而起的忧惧病逝,一位年方七岁就死于后宫争斗。

萧琰想起四哥给她讲萧梁王朝覆灭原因时说:一个王朝覆灭无外乎“内忧外患”,大梁覆灭的“内患”,其中之一就有储位之争造成的动荡。陈郡袁氏,是梁朝北姓四首之一;义兴周氏,曾和吴兴沈氏并列梁朝南姓二首;还有吴郡顾氏,曾和吴郡陆、张、孙三氏并称吴四姓,但袁、周、顾二姓都倾落在争储中了,大批文武官员的起落也动荡了国本,埋下了灭国祸患。

和历代王朝史一对比,萧琰对大唐皇室的帝位传承是很惊叹的:

除了太宗朝外,其他朝的帝位传承都相对平稳,当然风浪肯定有,尤其还经历了四位女帝,明宗和高宗的皇位更是踏着鲜血,但是这些鲜血更多是来自于她们女子的身份,以及皇室与世家的权力之争,而非皇子争储。太宗朝之后,历代皇子争储的风浪都被大唐皇帝掌控在可承受的范围内。——这是怎么做到的?

如同李毓祯说的,只靠皇帝的睿智是不行的,太宗皇帝很睿智,但偏偏儿子们争储最惨烈,如何择继承人,是应该有规程的。

这就是李毓祯说的《帝则》。

萧琰知道《帝则》,这是太宗皇帝为以后的大唐皇帝写的,教他们如何做皇帝。所以萧琰听到《帝则》,既惊讶又不惊讶。惊讶的是,原来《帝则》不只是做皇帝的规则,太宗皇帝还在里面写了选择太子的规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