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五十三章 《大明时报》(二)(第1/3页)
章节报错
现在的《大明时报》最也不是专门为科举登载几篇八股文及诗词歌赋的读物,也不是宋朝小报那样的读物,随着章顺的到来,《大明时报》即将改变整个明朝从百姓到文人和朝廷直到庙堂之上。
本报欢迎各地士子学生,平常百姓投稿,内容不限,本报刊登《时政新闻》,《奇事趣闻》,《百姓生活》,《医疗卫生》,《天文地理》,《边关军事》,《诗词歌赋》,《百家文章》等等。本报宗旨,忠君爱民,务本其心,公正报道,开拓视野,扩展言路,颂扬仁礼、教化民众。
看看在这样一个社会中,《大明时报》首先要做的就是拍皇帝的马屁,第一句就是忠君爱民,告诉皇上,报纸是忠于你的。接下去务本其心,公正报道就是本报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报道,对错跟本报无关,不偏向某一方,就事论事。第三是颂扬仁礼,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产物,也是暗示本报是站在儒家一边的,因为大家都是圣人的学生。这也是为了讨得文人们的好感,这个宗旨就是一个起誓,古人相信这些,对发誓很看重。biqμgètν
《大明时报》第二十三期,正在采编定稿中,章顺联系了通州的叔父章子哲,把几台造纸用的粉碎机和碾磨机等各种工件送到了通州章府,又带了父亲章子俊的家书给叔父,让章子哲建一个造纸坊,专门给报社提供报纸的用纸,关于造纸的工匠技术人员随后就会到来。
像这样的专门供给报纸专用的造纸作坊,一共有二处,章子俊当然想到在通州的子哲,另一处就让给了袁洁他们,工坊的人员培训早在去年已经开始,报纸需要大量的用纸,而且是廉价的纸,如果纸的成本高,那么报纸不利于平民化,大众化,所以这是一种专用纸,当初在平安镇建造纸作坊时,章子俊就考虑到如果按照明朝的造纸工艺的话,成本太高,工艺流程繁复,时间太长,所以就简化了许多的工艺步骤,在章子俊的眼里,造纸就是造纸浆,纸张的质量主要是由纸浆的质量决定的。
章子俊省掉了浸灰水,发酵等环节,把各种原料先粉碎这是第一步粗粉,利用铁铸机器,在大小齿轮的传动下,也是唯一比当前明朝人造纸先进的地方了,大大地减轻了劳力及时间,接着清洗后用水加热蒸煮后第二步粉碎,这是一步细粉碎,基本上能成粉末状,接下去铁制碾磨机快速地磨成水浆状即可。这样做出来的纸浆质量并不高,因为纸浆中除纤维素外,还有本质素、果胶、半纤维素,仅仅是纤维素其他成分分开罢了。木质素与果胶都是造纸的有害杂质。所以用这种纸浆造出的纸时间长了,就发黄变色。远远不能达到古人对纸书写印书的要求,可是章子俊不管这些,纸就是消耗品,也是一种材料,将来会做成餐巾纸、手帕纸、卫生巾、手纸、纸尿裤、纸箱、牛皮纸袋等等,目前在武器上的纸壳定装火药弹就是用厚油纸做成的。
只要能减轻成本,纸质差一点没关系,所以这种纸也被章子俊假模假式地称为“新闻纸”。如果要成书用纸,章子俊就会在以上的工艺中,添加一步把原料先浸泡在水中进行沤料,粗步粉碎后再把沤过的原料进行碱液蒸煮,也就是用石灰水,这样做出来的纸比新闻纸要好很多,纸张也洁白,不像新闻纸微微泛黄,可以用作成书用纸,不过比起当前大明的纸还有一段差距,因为还是省略了反复多次蒸煮、沤料的步骤及堆积发酵,最后加以洗涤这些环节,难怪古代的书籍几百年,上千年后还能保存完整。
这一次《大明时报》一共印刷了三百本,全新的版本,虽然不像后世的报纸那种大开版,到是一本只有八页的薄薄杂志,采用翻页的方式,装订的很是简陋,只是在八张纸右边上三分之一处打了一个孔洞,用一小段麻绳打结成书。